清空記錄
歷史記錄
取消
清空記錄
歷史記錄
鞘脂類是生物膜的重要組成成分,具有保護細胞內物質的作用。近年來, 隨著生物技術的發(fā)展以及人類疾病譜的復雜化, 人類對鞘脂類的認識不斷深入?,F(xiàn)在認為, 鞘脂類不僅是生物膜的重要組成成分,同時還在細胞生命活動信號轉導中發(fā)揮重要作用。
鞘氨醇-1-磷酸 (S1P) 是一種天然存在的生物活性溶血磷脂,是近年來發(fā)現(xiàn)的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生物活性脂類,廣泛存在于血液、淋巴液、紅細胞、中性粒細胞和血小板等體液和細胞中[1],在體內具有重要的生物學活性[2]和眾多生物學作用。
S1P是由鞘氨醇經鞘氨醇激酶(SPHK)磷酸化生成,SPHK是催化鞘氨醇生成S1P的主要生物酶。在呼吸系統(tǒng)中,最近在肺部炎癥研究中發(fā)現(xiàn),其血清和肺泡灌洗液中 S1P 及 SPHK 表達增加, 并通過 S1P/SPHK 信號通路調節(jié)肺血管重塑、氣道高反應性和平滑肌收縮等, 從而影響肺部相關疾病的發(fā)生發(fā)展,如哮喘、肺纖維化、肺炎、肺癌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等。S1P 信號通路相關藥物的研發(fā)可能為肺部難治性疾病提供新的治療靶點。越來越多的證據(jù)表明S1P及S1PR信號傳導在肺部疾病的發(fā)生發(fā)展發(fā)揮著作用。
S1P受體(S1P receptors,S1PR)屬于G蛋白偶連受體家族,目前發(fā)現(xiàn)5種不同的亞型(S1PR1、S1PR2、S1PR3、S1PR4和S1PR5,也稱為EDG1、EDG5、EDG3、EDG6和EDG8)[3-4] 。S1PR1-3 廣泛表達于各種組織,S1PR4主要在淋巴系統(tǒng)和血液系統(tǒng)中表達,S1PR5 主要在中樞神經系統(tǒng)中表達[5],它們與G蛋白偶聯(lián),產生各種各樣的生物學效[6]。在過去的幾年里,S1PR2被確定為一個潛在的治療靶點。
S1PR2,中文名稱為鞘氨醇-1-磷酸二型受體,又被稱為EDG-5,其基因位于19號染色體上,全長9899nt,共計有2個外顯子組成,編碼由353個氨基酸殘基組成的蛋白質。S1PR2的表達與細胞內的信號轉導相關,參與細胞的增殖、分化、炎癥及免疫反應。S1PR2蛋白結構主要包括三個部分組成:位于細胞膜外的N-端螺旋、位于膜內的α-螺旋區(qū)域以及位于細胞膜內的與G蛋白結合的C-端螺旋區(qū)域。S1PR2在細胞生存、血管生成、收縮舒張、炎癥、肝臟代謝、免疫、肌肉功能、神經元功能、腎功能和癌癥等方面發(fā)揮著重要作用。
通過研究發(fā)現(xiàn)S1PR2與骨形態(tài)形成蛋白受體(BMPR2)、基質金屬蛋白酶2(MMP2)、白介素(IL-5)、轉化生長因子-β1(TGF-β1)等蛋白的表達密切相關,而這些蛋白作為標志物在肺動脈高壓、肺動脈狹窄、慢性阻塞性肺炎、慢性氣管炎等肺部相關疾病中具有重要作用。拮抗S1PR2可以有效減少MMP2、IL-5、TGF-β1的表達,促進BMPR2的表達,將有益于肺動脈高壓、肺動脈狹窄、慢性阻塞性肺炎、慢性氣管炎等肺部疾病的治療。
從S1PR調節(jié)劑類型分析,包括S1PR激動劑、S1PR部分激動劑、S1PR拮抗劑,目前已有的二芳氧基苯基S1PR2拮抗劑主要用于纖維化的治療和PET-CT成像[7],未見治療肺動脈高壓、肺動脈狹窄、慢性阻塞性肺炎、慢性氣管炎等相關疾病的相關報道。歐際醫(yī)藥自主研發(fā)的化合物是一種新型的S1PR2拮抗劑,一類與文獻中已報道的結構不同的作為S1PR2拮抗劑的化合物,用于治療肺動脈高壓、肺動脈狹窄、慢性阻塞性肺炎、慢性氣管炎等肺部相關疾病。
參考文獻:
[1]:]郭守東,于楊,馮蕾,等.液-質聯(lián)用法對生物樣本中鞘氨醇 1-磷酸的微量測定[J].中國動脈硬化雜志, 2013,21(4):354-358,
[2]:于楊,秦樹存.脂質活性信號分子鞘氨醇-1一磷酸及其 生物學特性[J].生理科學進展,2011,42(2): 151-154.
[3]:Lee, M. J. et al. Sphingosine-1-phosphate as a ligand for the G protein-coupled receptor EDG-1. Science, 1998,279, 1552-1555.
[4]:李忠堂等,鞘氨醇-1-磷酸-1型受體選擇性配體研究進展,中國新藥雜志, 2014, 23(7), 802-818.
[5]:Lynch,K.R., et al. Sphingosine-1-phosphate chemical biology. Biochim Biophys Acta, 2008, 1781,508?512.
[6]:]張智超,莫中成,劉行,等.1-磷酸鞘氨醇受體[J].生命的化學,2012,32(4):367-371.
[7]:Org. Biomol. Chem., 2015, 13, 7928;J. Med. Chem. 2021, 64, 6037?6058.